从TikTok到小红书:美国社交媒体格局变迁背后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博弈
近期,一股不同寻常的潮流席卷了互联网世界——大量美国网民纷纷涌入中国社交平台,这一现象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更促使全球观察家和研究者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美国社会矛盾与民众心态。连日来,这一话题持续发酵,激起了广泛的讨论与反思。 有美国专家忧虑地指出,美国社交媒体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碎片化过程。用户群体因意识形态和国籍的差异而被割裂,这种割裂不仅加剧了社会内部的极端对立,还助长了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抬头。社交平台的这场“大迁徙”,即便只是短暂的,也足以暴露出美国在数字技术监管上的地缘政治倾向,以及这种倾向对全球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破坏。幸运的是,中美互联网用户在这一紧张局势中展现出了乐观与人道主义精神,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传播学副教授许建在近期文章中如是评价。 事实上,社交媒体“大迁徙”在美国并非首次发生。自马斯克收购推特(现更名为X)以来,用户迁移的报道便层出不穷。去中心化社交网络长毛象(Mastodon)的崛起、脸书母公司Meta旗下Threads平台的迅速走红,以及去年美国大选期间新兴社交平台“蓝天”(Bluesky)的突然爆火,都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信息科学副教授凯西·菲斯勒认为,“蓝天时刻”具有深远意义。她指出,美国大选成为许多X用户转向其他平台的转折点,而Bluesky因其较少的企业化色彩,成为了与大型科技平台截然不同的选择。 这一趋势在今年年初再次得到印证。随着美国政府对TikTok实施禁令,大量美国网友涌入小红书,自称“TikTok难民”,并在这个新平台上找到了归属感。据外媒报道,仅在两天内,小红书就新增了超过70万美国用户。 美国马里兰大学信息学院博士研究员郑丽亚将此次迁移称为首次“强制平台迁移”,即由外部政策推动的用户流动,与以往自然发生的迁移截然不同。她分析指出,年轻用户对美国政府禁止TikTok表示抗议,同时反感科技巨头的幕后操纵,因此选择了中国应用作为新的社交阵地。 回顾历史,特朗普政府时期就曾对TikTok展开打击行动,背后不乏脸书创办人扎克伯格的游说身影。而国会山骚乱事件后,Meta和Twitter对特朗普账号的封禁,更是引发了关于社交媒体言论自由的广泛争议。特朗普随后推出的自家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也未能改变这一趋势。 四年后的今天,特朗普赢得大选并成功回归。然而,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科技巨头们的齐聚一堂却被比作美国的“第二个镀金时代”,象征着商业领袖利用财富购买媒体和政治影响力的现象。就在就职典礼前夕,Meta终止了旗下多个社交平台上的第三方事实核查机制,并取消了言论限制,这一举动被外界普遍视为讨好特朗普之举。 然而,这一举动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美国摇滚乐队R.E.M.主唱迈克尔·斯泰普发起了抵制Meta的行动,并迅速获得了关键意见领袖的支持。他们抨击Meta的CEO扎克伯格代表着“有毒的男性气质和新纳粹式疯狂”。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社交平台的迁移更多是基于个人需求和体验的考虑。美国音乐人利亚姆表示,TikTok禁令对他的收入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小红书的友好氛围和精准算法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内华达州大学生伊森则发现,小红书上的中国摇滚乐迷品味独特且广博,让他接触到了更多元的人群和观点。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刊发评论文章指出,TikTok的短暂关闭表明了现有社交网络的脆弱性以及用户快速采用替代方案的能力。对于社交媒体平台而言,未来成功可能取决于平衡用户期望与商业利益的同时满足不同地区的管理要求。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美国社交媒体的碎片化趋势将继续存在。美国阿勒格尼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伍国指出,一些美国人通过恐外和排外来获得情绪满足,部分原因在于缺乏与其他国家人民直接沟通的渠道。而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副教授伊桑·扎克曼则将美国用户迁移到小红书的现象解读为一种“幽默的行动主义”,是对美国政府对华恐惧的一种讽刺。 美国莱斯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方松英认为,这次迁移反映的更深层次问题是美国社会各阶层对收入及生活质量下降的焦虑。在与中国人民更细致的交流后,他们开始反思自己国家的生活状态。然而,不幸的是,今日美国的当政者和立法者似乎与大众以及青年群体脱节,被恐惧和敌意所操纵。 在这场社交媒体的“大迁徙”中,我们看到了美国社会的矛盾与分裂,也看到了普通民众对改变现状的渴望与努力。无论未来趋势如何发展,这一现象都将继续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与关注。
页:
[1]